心经原文网
心经原文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以福建漳州三平风景区为题浅议民间信仰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导读:以福建漳州三平风景区为题浅议民间信仰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间信仰,一般是指乡土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历练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
以福建漳州三平风景区为题浅议民间信仰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民间信仰,一般是指乡土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历练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或“普化宗教”。人们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很有意义。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民间信仰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其历史与文化内涵能够得到很好的挖掘,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是一种很有潜在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这一点在我国的三山五岳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福建漳州三平风景区的运作也是如此。

三平祖师公俗姓杨,名义中,又称义中禅师,是中国禅宗第十代祖师,惠能南禅第四代传人。公元781年,他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的一个官宦之家。14岁出家后,用心研读佛学,同时亦佛亦儒,穷读经史,长于《周》、《易》、《律》。27岁,他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为求证佛法,他云游名山大川,遍访古刹高僧,经过十年参禅,禅学造诣日渐精进。

许多年后,义中在石巩禅师推荐下,来到广东潮州灵山高僧大颠禅师的座下,成为他的法嗣弟子,在这里,义中的禅学已达到“妙造空中,深了无碍”的境地。大颠禅师圆寂后,义中禅师离开广东,在漳州开元寺后半云峰下,创建“三平真院”,宣扬佛法。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为躲避佛教史上的这场空前灾难,65岁高龄的义中禅师率领几百僧众,在飘浮的樟花指引下,避入到三平地界,在此创建三平寺。

初到三平时,那里的山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禅师向当地人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召集山民垦荒造田,兴修水利,使蛮荒之地的生产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与外界同步的水平。禅师精通医术,他热心为民众治病,并将医术无私传授给大家。因此,禅师的声望日渐提高,他所宣扬的佛学也为人们所信服。

公元849年,唐宣宗感念义中德行,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公元872年,大师圆寂,享年92岁,其门人弟子怀念其功德,塑其金身座像奉祀,后又依据民间传说,塑蛇侍者与虎侍者陪侍禅师左右,一并供后人朝拜。

一千多年来,义中禅师和他的传承者们坚持亦禅亦农、亦武亦医、扶危济困、行善积德,深受后人们的信奉和爱戴,在这化外蛮荒之地保存了禅宗一脉,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三平祖师文化。其信仰在闽南、粤东地区广为传播,家喻户晓,并随历代移民的足迹,传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如今,三平祖师公在海内外的分庙300多家,信众有数千万,每年到三平寺朝圣旅游的信众近百万人次。

民间信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漳州市与平和县领导懂得尊重这样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对台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善于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朝圣、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推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三平风景区在当地党政领导下,实施“文化旅游名县”战略,投资近3亿元进行配套服务设施、景区开发建设、品牌推介、文化交流,朝圣旅游发展均取得良好成效。

为了讲好三平风景区的“故事”,也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平旅游区管委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1、完善寺庙服务设施。按照闽南寺庙特有规制对景区进行修整,使寺庙的古建筑景观更加协调;修建大型寿金炉与炮廊,方便香客朝圣;定制铜佛龛、供桌、香炉、提升寺庙设施的档次与品位。

2、不断拓展寺庙范围。在不改变寺庙原貌的前提下,修建景观大门作为寺庙入口,配建300个泊位的生态停车场,寺庙区面积增加两倍多,改变原来车辆拥挤停放寺门前严重影响人员进出寺庙的状况,大幅提升寺庙接待能力。

3、精心修建三平祖师文化园。文化园占地250亩,总投资9000多万元。整体建筑外观采用闽南特色的石雕装饰,图案雕刻生动形象,堪称石雕大观园,在青山绿水映衬下,宛如佛国仙境中的宫殿。文化园内的广济祖师金身堂,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铜殿佛堂,位于文化园顶端的广济义中禅师铜像,为福建省内最高铜像,总高度22.88米,寓意十全十美。文化园配套工程项目建设侍者公庙、铜钵台、佛手印、如意阁、三潭(菩提泉、指月泉、明心泉)等景点。将在2014年元旦前竣工对游客开放。

4、提升配套服务设施。修建两处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同时免费供应三平祖师公圣茶水、景点介绍宣传品。景区内还建有仰圣山庄,其装修风格体现平和的自然人文特色,让入住的宾客有一个直观了解平和的平台。具有农家菜特色的三平广场餐厅、仰圣餐厅和素菜馆,可满足游客朝圣后品尝当地特色菜肴。

5、做好宣传,加强两岸三平祖师文化交流。他们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及各地方电视台和各类报刊上宣传介绍三平祖师文化和三平风景区建设。为扩大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他们出版《三平史考》、《三平祖师传奇》、《三平寺志》等有关三平文化的画册,拍摄《三平寺》、《三平祖师文化园》专题电视宣传片等。与此同时,“海峡两岸(平和)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成立“海峡两岸(平和)三平祖师文化联谊会”,三平祖师公佛像出巡香港参加“福建神明佑香江、祈福和平大法会”,三平寺祖庙与海峡两岸各分庙人员常年交流,加强对台文化交流与联谊活动。

三平风景区已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文明风景区。三平祖师信仰习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省文化厅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

以上仅仅是三平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故事”的一部分。

为了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当地领导并未安于现状,而是在新形势下,为下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充分的准备。

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善于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更需要有一定的创意力,尤其是项目的执行力。人们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调动包括民间信仰文化在内的各种资源,以市场的理念和思维加以产业化运作,才有希望将其发挥好,运作好。

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和谐、教育、经济等功能,而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决定了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要想保护并传承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其内在价值,不断地提升开发的水平和能力,才能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为福建省漳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