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大院法师讲心经

时间:2019-07-02 17:54:35    编辑:尹銮天

心经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句话分三个层次的修行方法:先“色不异空”,我们真正契入到空;第二步连空也空掉,“空不异色”;第三步你还存在一个色和空的相对,连这个二见的相对也要破除,性相不一不异,色空不一不异。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真正资粮道位的成就。它有很具体细节的修证方法。

第三分就是加行道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这是加行道分的修行方法。印度无垢友尊者在《心经广释》里说,加行道位的修行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一切法都是空性无相的,那怎样才能依缘生而生,依缘灭而灭呢?看《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台宗依此而立空、假、中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也依此而来。

你说因缘所生法,既然说一切法都是空性无相的,那它怎样是依缘生而生,依缘灭而灭呢?这是你修到加行道以后,自然要起的一个疑问,那么观世音菩萨就来开示。

我们用一个比方浅说好了:譬如小孩子玩积木,用积木搭幢房子出来,这房子的相宛然存在;但你把它拆掉以后,房子的相在哪里?房子没有了。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个现象马上就觉悟:相的有不是真有;相的灭也不是真灭,“不生不灭”呀!

再譬如物理学上所说的能量守恒定律——它由这种存在形态变为另一种存在形态,但能量还是守恒的。所以物质是密集的、闭锁了的能量,能量是释放了的物质。

这样就容易明白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想衣衣来,想食食至。因为心念就是一种能量,想衣这个能量一起就形成一件物质——衣。想食,这能量就变成物质——食。这样我们就对极乐世界了无疑惑,完全深信不疑了。

如果大家学习,就希望学龙树菩萨的《中论》,那是中观根本论,是最完整的,“八不中道”,真正能彻底开智慧,也能彻底地明白《心经》。

但凡夫众生都执著在假相上,佛陀说太深了没人懂,不得已就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但本经是顺真谛——真实相而说的,所以说“不生不灭”。生灭的只是相——所现的那个相;实质上是不生不灭。

加行道位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有人问:如果一切法空性无相,那四圣谛之中,世间的因果,苦圣谛、集圣谛是什么?苦和集是杂染相,而出世间的因果,灭圣谛和道圣谛,灭和道是清净相,那杂染相和清净相不是“有相”吗?

修到加行道位以后就一定起这个疑惑,观世音菩萨回答四个字——“不垢不净”。

展开来说,真如自性是性自清净,本自清净,是超越于垢和净的相对,是本自空寂。不可以染之使其垢,不可以治之使其净。它是法尔清净,法尔光明,法尔如是。

并且一切的生、灭、垢和净都是一一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一定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而有的,一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依他而有,他就有个生,有个生就一定有个灭,所以他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都是虚幻的;而佛性是绝待圆融的,没有生灭、垢净之理,所以说“不垢不净”。

这是回答加行道上第二个问题。因此修行用功如果还有清净相,就不能彻悟。

说个禅宗的公案,大家容易明白。唐末五代时,湖北武汉有位禅师,自己认为已经大彻大悟。之后他就出来度众生,要度众生他就要建寺院。为了建寺,去找到武汉一位修行到家的居士家去化缘。这居士好像维摩诘一样,很有智慧、很有福报,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这位居士知道禅师的来意后就说:“好,禅师,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答得出来一切都供养;答不出来一切都免谈。”

禅师认为自己开悟了,就说:“好,没问题,你问。”

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禅师回答:“黑如漆。”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明心地,它是迷惑颠倒的,黑漆漆的,黑如漆。

居士再追问一句:“古镜既磨之后如何?”

禅师回答:“照天照地。”意思是说通过一直修,已经把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就能照天照地,把心地转识成智了。

居士说:“不行,对不起,请你出去,我不供养你。”意思是你没有真正开悟。

禅师就很羞惭,发誓再去住茅棚三年。潜修以后,他再次来到这位居士的家里。

居士说:“好,师父,请坐!还是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禅师回答:“此去汉阳不远。”

居士再进一步追问:“古镜既磨之后如何?”

禅师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居士就很高兴说:“好!请师父接受弟子的供养!”

那我们不晓得他说什么,是不是?如果在凡夫位,前面那些回答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回答就不晓得他在说什么了。因为没有开悟,而他们都是明眼作家,当然都能心心相印。

其实这里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平时修行的方法是念阿弥陀佛,念佛观心;或者有些人会去修观想,观想释迦牟尼佛,观想四臂观音;更进一步他会接受灌顶,修生起成就次第,圆满成就次第,修气、修脉、修明点。

但你要知道那些都只是演习,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无论你是观想佛菩萨像也好,是念佛观心也好,是修气脉明点也好,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这颗心在想。

没开悟以前,你要观佛菩萨,那只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而已,还是第六意识在玩把戏。真正地要直接从阿赖耶识里起观。这里也不细说了。要知道这都只是心在想,是在第六意识上修,都只是修如来禅。

而那个居士考的是禅师对祖师禅有没有真正彻悟。所以意识上修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就算一直修到清净,能照天照地,你还是没有真正地证得大圆镜智,还是没有真正大彻大悟。所观所照的都是心念的变相,都是属于境界般若;能观能照的才是实相般若。修行人要找到能观能照的那个,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经》。

归纳起来说:加行道位的修行者主要是修无相解脱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接下来是第四分——见道位。见道位比较长,从“不增不减”一直到底下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都属于见道分的内容。

〔不增不减〕是无愿解脱门。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不增不减”。平时我们常说:“智慧增长,烦恼减少。”为什么《心经》要说不增不减呢?因为增和减是从相上来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来说。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来说并没有增减、垢净、生灭。

我们以心念的例子,以此念头来解释这三句话:

“不生不灭”,是指现实生活之中,心中已不会生起烦恼的念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不垢不净”,是指面对万丈红尘,心中不以众生烦恼心为不清净的垢,也不以诸佛的智慧为清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不增不减”,是指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超越了对烦恼和智慧的执著,既不是为增长智慧,也不是为减少烦恼,他已经能超越了这个相对,而彻底地明心见性,得到大自在、大解脱。

阿底峡尊者在《心经广释疏》里归纳说:《心经》的根本要旨,就在于八义三解脱门。八义就是空性、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解脱门是在见地上来对治凡夫的知见而现证,是资粮道位的修法;无相解脱门是在行持上修而现证,是加行道位的修法;无愿解脱门是由果作对治而现证。据此可知,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所修的都是修佛的见、行、果。我们见同佛见,行同佛行,证同佛证。

一开始我们在资粮道位的修行就一定要树立佛之知见,《妙法莲华经》说如来出世的本怀是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见地不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资粮道位就学这个。

加行道位侧重于修“行”。而行是什么?主要都是无相解脱门——无所住。六祖惠能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是在能观察万事万物的主观上来修,无相为体是被认识的客观万物上来修,无住为本是从主客观结合来修。可见这就是修佛的见、行、果。

这时见道上的行者(见道是真正开悟了,大乘来说,初地菩萨才是见道位以上)要抉择,现在所现证的是蕴、处、界都住于空性,因此要现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空性,就依次来说。这经文一定有个修行次第,有个层次在里面。所以就先说“不执五蕴为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说不执五蕴为我。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等于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譬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有一部放映机,上面的银幕显种种相,虽然现出种种的画面,但银幕并没有染污,没有染著。自性就譬如这个银幕(当然这不准确,银幕毕竟还有个物质相,勉强这么说),没有生灭,没有染净,没有增减;而画面有生灭。我们明白以后,心地就清净,不再妄想执著,不再有取舍得失了。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这叫开悟,叫见道。

所以说:空不是空掉这个世界,而是空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学习了《心经》以后就会明白,世界是我们神智不清的投射,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现象,都是迷的时候才有的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一个说法:“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学习了《心经》以后,我们就懂得直接在哪里下手。

这银幕上有种种图像,你要消灭它,不是徒劳无功吗?你学了《心经》以后明白,应该直接改变这部电影放映机,也就是指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徒劳无功地试图改变投射出来的影像。

你能真正懂得在心地上下功夫,把凡夫知见转为佛之知见,这时就再没有任何事物能障碍我们,没有任何事物能让我们生烦恼,能限制我们的心。所以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上要保持绝对喜悦的心,这是真正见地透脱了的修行人。我们的生活就能快乐无忧,生命就充满智慧和慈悲。

五蕴可以包含一切法。色蕴包含十一个色法,即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指精神法,是指末那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有法尘里的一少部分,那个应该说它不完全属于这个色法,唯识上有很详细的一个辨析。那我们勉强地就说十一个色法,略说也就是五根、六尘;受、想、行、识,都属于心法。受、想二蕴就包含了五十一个心所法;行蕴就包含了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识蕴就含摄了八个心王法,八识心王。色法、心法总共九十四个,这九十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再加上非色非心的六个无为法,就共成百法。所以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的精义也在此地,《心经》将《百法明门论》的修法浓缩为一句话:“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接下来是不执著于十二处。十二处是指六根、六尘。

人的生理构造称之为六根;身体所接触的环境叫六尘,合起来称之为十二处或十二入。

“处”是着力点的意思,是人造业的着力点,也是修善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修行用功的着力点。所以临济禅师说:有一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着力点。

“入”是入口,门路的入口之意。我们造业作恶的门路也是从十二入开始,修行的功德的门路也是从十二入开始。

佛陀对于迷心法的众生说五蕴,所以把心法开为受、想、行、识,受法说得很略,就一个色蕴,对于迷色法的众生就说十二处,对于色法、心法俱迷的众生说十八界。

色法可分为内外两大类。五根是内色法,六尘是外色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皆空,破人我执,证人空之理。前面已经讲了,“照见五蕴皆空”,既然已经现证身体是四大假合之体,无自性空,六根又岂能实有?

〔无色声香味触法〕是指六尘皆空。六根既空,又何来与六根相对的尘呢?前面的六根空了,与六根相对的,被我们所感知的六尘当然也就契入空性。《楞严经》上说: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遍一切时处。但凡夫众生因为无始无明,妄执少分四大为自身相,妄执六尘缘影之心为自心相,就使自己本具的智慧光明转变为妄见,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只能遍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就有知,其余的就不能知。所以我们要六根皆空、六尘皆空,打破妄想执著,恢复我们本有真心。

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他童真入道出家,七岁时跟他的师父一起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他就用手摸摸自己的脸,眼睛,鼻子,然后问师父:“师父,明明我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无眼耳鼻舌身意’呢?”这位师父没开悟,答不出来,就很惭愧说:“哎呀,我没资格教你,你去拜灵默禅师。”后来他又进一步跟随南泉普愿,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弟子。那个公案也是非常精彩的,我们不说了,这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也从《心经》而契入,开启本具的智慧。

接下来是不执十八界为我。

本文链接:大院法师讲心经

上一篇:抄写心经的领悟是什么

下一篇:自己抄的心经怎么处理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