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心经原文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华严菩萨诞辰纪念日(图)

导读: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华严菩萨诞辰纪念日(图)佛教在线1月27日讯 1月28日(农历12月29日)恭逢华严菩萨诞辰纪念日,谨依有关文献介...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华严菩萨诞辰纪念日(图)

佛教在线1月27日讯 1月28日(农历12月29日)恭逢华严菩萨诞辰纪念日,谨依有关文献介绍华严菩萨,以作纪念。

华严菩萨大家并不陌生,在著名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即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以下逐一介绍。

清凉国师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

有何证明清凉国师就是华严菩萨呢?据载,清凉国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牙。

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附1:清凉国师简介

(人名)华严四祖。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山阴人,姓夏侯氏。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笔。年十一,出家。尝以十事自励,尝问径山钦西来宗旨,默受印记。住五台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开成三年,坐逝。寿百二十岁。塔于终南,名曰妙觉。后有僧至阙,言在岭见金神取华严菩萨大牙归供养耳。有旨启塔,貌如生,而失二牙。佛祖统纪二十九曰:‘初德宗诞节,召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释氏稽古略三曰:‘帝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摘自《佛学大辞典》)

附2:正顺法师简介

正顺。蔚州高氏子。初为台山寿宁用公行童。圆具后。结庐深树间。屏绝诸缘。唯读华严经。数满千部。常入华严观。一夕入观。闻空中声曰。和吞山水少会风云。从是有契八觉。行住坐卧。了无一物为障碍。无一念为起灭。身心荡然。与法界合。为人演说。言如涌泉。皆契法界深义。因于岭头。建大阁。阁下为海水。出大莲华。华上坐毗卢遮那佛满月像。每对佛入观。五七日方起。故人以华严菩萨称之。而不敢名。成宗闻师名。三召不起。就授五路总摄之职。固辞不受。临终谓众曰。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瞥。悟入无时。门人法忍曰。未审。师今向甚么处支。师唤忍阇黎。忍喏。师云。虚空剖出一茎骨。言讫恬然而化。是日。灵几上有龙瑞。五彩飞光烛庭宇。移时乃歇。停三日化火自焚。门人拾舍利。建塔藏之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博学能文。作契悟灯集。释贤首疏。又著县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弟子曰。师坐巳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盉中。示寂。荼毗获舍利百余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余。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来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摘自《佛教人物传》)

附3、大正藏中相关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 (80卷)〖 唐 实叉难陀译〗宝库录校版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60卷)〖 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第9卷共788页佛说兜沙经 (1卷)〖 后汉 支娄迦谶译〗佛说菩萨本业经 (1卷)〖 吴 支谦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1卷)〖 西晋 聂道真译〗菩萨十住行道品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菩萨十住经 (1卷)〖 东晋 只多蜜译〗渐备一切智德经 (5卷)〖 西晋 竺法护译〗十住经 (4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佛说十地经 (9卷)〖 唐 尸罗达摩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3卷)〖 西晋 竺法护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1卷)〖 唐 玄奘译〗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如来兴显经 (4卷)〖 西晋 竺法护译〗度世品经 (6卷)〖 西晋 竺法护译〗大方广佛华严经 (40卷)〖 唐 般若译〗佛说罗摩伽经 (3卷)〖 西秦 圣坚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1卷)〖 唐 地婆诃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 (1卷)〖 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普贤菩萨行愿赞 (1卷)〖 唐 不空译〗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1卷)〖 唐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5卷)〖 宋 法天译〗大方广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1卷)〖 唐 提云般若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卷)〖 唐 实叉难陀译〗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1卷)【失译】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 (2卷)〖 隋 阇那崛多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1卷)〖 唐 实叉难陀译〗信力入印法门经 (5卷)〖 元魏 昙摩流支译〗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1卷)〖 唐 提云般若等译〗佛说庄菩提心经 (1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1卷)〖 元魏 吉迦夜译〗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 (10卷)〖 姚秦 竺佛念译〗十住毗婆沙论 (17卷)〖 后秦 鸠摩罗什译〗十地经论 (12卷)〖 后魏 菩提流支等译〗华严游意 (1卷)〖隋 吉藏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10卷)〖唐 智俨述〗华严经探玄记 (20卷)〖唐 法藏述〗华严经文义纲目 (1卷)〖唐 法藏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60卷)〖唐 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90卷)〖唐 澄观述〗大华严经略策 (1卷)〖唐 澄观述〗新译华严经七处九动颂释章 (1卷)〖唐 澄观述〗新华严经论 (40卷)〖唐 李通玄撰〗大方广佛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1卷)〖唐 李通玄造〗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4卷)〖唐 李通玄撰〗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2卷)〖唐 湛然撰〗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 (1卷)〖唐 静居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4卷)〖 唐 法藏述〗华严五教止观 (1卷)〖 隋 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 (1卷)〖 隋 杜顺说.唐 智俨撰〗华严五十要问答 (2卷)〖 唐 智俨集〗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 (4卷)〖 唐 智俨集〗华严经旨归 (1卷)〖 唐 法藏述〗华严策林 (1卷)〖 唐 法藏述〗华严经问答 (2卷)〖 唐 法藏述〗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2卷)〖 唐 法藏述〗华严经义海百门 (1卷)〖 唐 法藏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1卷)〖 唐 法藏述〗华严游心法界记 (1卷)〖 唐 法藏撰〗华严发菩提心章 (1卷)〖 唐 法藏述〗华严经关脉义记 (1卷)〖 唐 法藏撰〗华严关脉义记 (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 (1卷)〖 唐 法藏撰.宋 承迁注〗华严法界玄镜 (2卷)〖 唐 澄观述〗注华严法界观门 (1卷)〖 唐 宗密注〗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 (2卷)〖 宋 本嵩述.琮湛注〗A华严一乘法界图 (1卷)〖 新罗 义湘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 (1卷)〖 新罗 见登之集〗华严经传记 (5卷)〖 唐 法藏集〗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1卷)〖 唐 惠英撰.胡幽贞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