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五

时间:2019-06-26 09:07:47    编辑:澄观大师 译

心经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五之一 灭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

  第八有胜三昧下八十九颂半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智契解脱之门慈熏身语意业故得身同法界大用无涯毛光触物为益万品遍于时处缘者会之是谓菩萨圆建立众生也文分为五初一颂标门总辨二所放光明下别明一毛光明业用三如一毛下类显一切毛光业用四如其本行下释成分齐五若有闻下闻信光益今初就所益说故名安乐(智契等者总出光明之因具悲智故先此上一句约智亦约表释谓毛孔表解脱门光明表智慧故二正明智慧故云智契解脱之门慈熏等者约悲智释以菩萨旷劫慈悲熏修三业故)。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

  彼先示现于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就第二段中二初略辨四十四门光用后如是等下结略显广就四十四光中皆有四义一标光名二辨光用三出光因四结光果类例相从分为十段五对初有二光显示三宝二有四光令发大心上二即三宝四弘对三有二光总圆福智四有二光入理持法上即二严二持对五有六光六度行圆六有七光四等救摄即六度四等对七有一光总彰三学八有八光杂彰万行供养为先为三学万行对九有六光令六根内净动与理会十有六光明六尘外净触境皆道即根清境净对今初二光中前一显现于中初句标名以近初标但云所放不言又放次三句辨用后偈辨因中示三宝令其正归示正道令其正向上通一体及别相三宝亦示佛塔令其正信义兼住持。

  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一切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为众生作饶益。

  此光觉悟一切众令执灯明供养佛以灯供养诸佛故得成世中无上灯。

  然诸油灯及酥灯亦然种种诸明炬众香妙药上宝烛以是供佛获此光。

  后一光照耀用有七句一偈辨因并显可知。

  又放光明名济度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普发大誓心度脱欲海诸群生。

  若能普发大誓心度脱欲海诸群生则能越度四瀑流示导无忧解脱城。

  于诸行路大水处造立桥梁及船筏毁訾有为赞寂静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二四光令发大心中即四弘愿也初一令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中兴有为而毁有为。

  又放光明名灭爱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

  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

  惠施池井及泉流专求无上菩提道毁訾五欲赞禅定是故得成此光明。

  二一光令烦恼无边誓愿断因中兴有为而赞禅定上二皆事理兼修。

  又放光明名欢喜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爱慕佛菩提发心愿证无师道。

  造立如来大悲像众相庄严坐华座恒叹最胜诸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三上欣佛果。

  又放光明名爱乐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心乐于诸佛及以乐法乐众僧。

  若常心乐于诸佛及以乐法乐众僧则在如来众会中逮成无上深法忍。

  开悟众生无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宝及示发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四爱乐三宝穷尽法门因中四弘之终故总云及示发心功德。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觉一切众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

  设大施会无遮限有来求者皆满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

  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三有二光总圆福智智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

  又放光明名慧灯此光能觉一切众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

  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四二光入理持法初一慧入二空即义持也后一具四总持于法自在(后一具四总持者一法持二义持三咒持四无生忍持七地广说四持并具何不自在)。

  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恒乐惠施心无着。

  悭心难调而能调解财如梦如浮云增长惠施清净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

  劝引众生受持戒十善业道悉清净又令发向菩提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瞋恚者令彼除瞋离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

  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常乐称扬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觉悟懒惰者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

  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

  劝化众生令进?常勤供养于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恚痴心不动摇而正定。

  舍离一切恶知识无义谈说杂染行赞叹禅定阿兰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

  若能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则得日灯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

  国财及己皆能舍为菩提故求正法闻已专勤为众说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五六度光中戒因中云发大心者谓若发二乘心则破净戒大心导善不在人天勤?万行慧为上首各加一偈余可思之。

  又放光明名佛慧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

  赞佛威德及解脱说佛自在无有量显示佛力及神通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六有七光四等救摄中初一慈光与佛慧真乐见无量佛此有二义一见事佛真乐因故二见心佛一一心华有觉性故。

  又放光明名无畏此光照触恐怖者非人所持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灭。

  能于众生施无畏遇有恼害皆劝止拯济厄难孤穷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次三悲光拔苦初一厄难苦。

  又放光明名安隐此光能照疾病者令除一切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乐。

  施以良药救众患妙宝延命香涂体酥油乳蜜充饮食以是得成此光明。

  次一疾病苦。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后一死苦令见佛者一舍命不恐二恶道不畏又要临终劝者智论二十八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行力以猛利故如火如毒依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向西于前安一立像亦面向西以幡头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口称佛名作随佛往生净土之意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若能行此非直亡者得生佛前抑亦终成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

  又放光明名乐法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正法常欣乐听闻演说及书写。

  法欲尽时能演说令求法者意充满于法爱乐勤修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以大音声称赞佛及施铃铎诸音乐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次二光令生法喜初则欣法听说法喜已充终则触境无非佛法成喜之极。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开悟一切众令舍一切放逸行具足修习诸功德。

  说有为法非安隐无量苦恼悉充遍恒乐称扬寂灭乐是故得成此光明。

  后一令成大舍舍除放逸众惑之根。

  又放光明名最胜此光开悟一切众令于佛所普听闻戒定智慧增上法。

  常乐称扬一切佛胜戒胜定殊胜慧如是为求无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七一光总彰万行三学摄尽故曰普闻。

  又放光明名宝严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宝藏无穷尽以此供养诸如来。

  以诸种种上妙宝奉施于佛及佛塔亦令惠施诸贫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严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闻者悦可意决定当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涂地供养一切最胜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杂庄严宝幢幡盖无央数焚香散华奏众乐城邑内外皆充满。

  本以微妙妓乐音众香妙华幢盖等种种庄严供养佛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严洁令地平坦犹如掌庄严佛塔及其处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云能起香云雨香水以水熏塔及庭院是故得成此光云。

  第八八光杂明诸行供养为先前五供敬田。

  又放光明名严具令裸形者得上服严身妙物而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能令饥者获美食种种珍馔而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财令贫乏者获宝藏以无尽物施三宝是故得成此光明。

  后三施悲田。

  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耳清净能令聋者悉善听鼓乐娱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鼻清净昔未闻香皆得闻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净能以美音称赞佛永除粗恶不善语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净诸根缺者令具足以身礼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意清净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九六光内净六根。

  又放光名色清净令见难思诸佛色以众妙色庄严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声清净令知声性本空寂观声缘起如谷响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香清净令诸臭秽悉香洁香水洗塔菩提树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味清净能除一切味中毒恒供佛僧及父母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触清净能令恶触皆柔软戈鋋剑?从空雨皆令变作妙华鬘。

  以昔曾于道路中涂香散华布衣服迎送如来令蹈上是故今获光如是。

  又放光名法清净能令一切诸毛孔悉演妙法不思议众生听者咸欣悟。

  因缘所生无有生诸佛法身非是身法性常住如虚空以说其义光如是。

  第十六光外清六境文并可知戈者平头?也鋋者小矛也。

  如是等比光明门如恒河沙无限数悉从大仙毛孔出一一作业各差别。

  第二如是等比下结略显广一毛之用光有尘沙。

  如一毛孔所放光无量无数如恒沙一切毛孔悉亦然此是大仙三昧力。

  第三如一毛下类显一切毛光业用及结用所依谓三昧力。

  如其本行所得光随彼宿缘同行者今放光明故如是此是大仙智自在。

  第四如其下释成分齐如是等光今何不见谓有缘者见如目睹光无缘不觉盲瞽常闇于中分二初偈总明如其本行牒前往因所得光者牒前果用若有宿缘及曾同行者则随其所见如是差别。

  往昔同修于福业及有爱乐能随喜见其所作亦复然彼于此光咸得见。

  若有自修众福业供养诸佛无央数于佛功德常愿求是此光明所开觉。

  后六偈别显于中初二法说后四喻说前中初偈宿缘宿有四缘一昔同业二爱其行三能随喜四但见所作后偈现因不必有缘但功行内着光明爰烛有三种因一修广福二供多佛三求佛果即福智二严也上之七类皆蒙光照。

  譬如生盲不见日非为无日出世间诸有目者悉明见各随所务修其业。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智慧者皆悉见凡夫邪信劣解人于此光明莫能睹。

  二喻说中双明见与不见二喻皆有法合初日喻喻光为益因合中谓法日常明有智慧者心不住法如人有目则能得见有三类人则不能见一者凡愚二邪信外道三劣解二乘皆无因缘如人无目。

  摩尼宫殿及辇乘妙宝灵香以涂蓥有福德者自然[备-用+冉]非无德者所能处。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触邪信劣解凡愚人无有能见此光明。

  后宝严喻喻光正益明法宝常存由福无福有处不处。

  若有闻此光差别能生清净深信解永断一切诸疑网速成无上功德幢。

  第五若有下一颂明闻信光益谓信仰解了不生疑惑则成佛果不以不见疑菩萨之无光不以极苦莫救谓光明之无益亦不高推果用谓菩萨不能故云永断诸疑(不以不见等者此下别释绝疑之义绝于三疑一以不见疑无光明二不救剧苦谓光明无益经文以如盲不见日等双释二疑三亦不高惟果用下又遣一疑谓此作用是佛果用非十信故)。

  八毛光照益三昧门竟。

  有胜三昧能出现眷属庄严皆自在一切十方诸国土佛子众会无伦匹。

  第九有胜三昧下六颂主伴严丽三昧门亦是出现三昧文分三别初一标门显意。

  有妙莲华光庄严量等三千大千界其身端坐悉充满是此三昧神通力。

  复有十刹微尘数妙好莲华所围绕诸佛子众于中坐住此三昧威神力。

  宿世成就善因缘具足修行佛功德此等众生绕菩萨悉共合掌观无厌。

  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萨处众亦复然大士所行法如是入此三昧威神力。

  次四明一方业用于中前三法说后一喻合既言量等三千则不坏次第劣于十地及等觉也(既言量等者此亦遮其不信十信八相成道谓十地方能故云不坏次第谓十地菩萨受职有大莲华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十定品辨等觉菩萨有一莲华量周法界周法界唯大百万亿中但言三千故劣后一)。

  如于一方所示现诸佛子众共围绕一切方中悉如是住此三昧威神力。

  三一颂类显十方。

  九主伴严丽三昧门竟。

  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

  第十有胜三昧下三十四颂半明寂用无涯三昧门约处名为方网约相是谓寂用亦总显上来动寂无二故文分为三初一标名总辨十方交络出入纵横故名为网。

  或于东方入正定而于西方从定出或于西方入正定而于东方从定出。

  或于余方入正定而于余方从定出如是入出遍十方是名菩萨三昧力。

  尽于东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而于西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尽于西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而于东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余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二或于下三十二颂半正显业用三是名下一颂总结难思就业用中分三初二颂于十方处交络出入明于器世间自在二有五颂十方佛所入出无碍明于智正觉世间自在三于眼根下二十五颂半通显三世间自在菩萨于三世间自在略有二义一以自身作三世间故得自在二菩萨于三世间处示现自在今此三段初二约后义后一通二义文或??互理实皆具初二世间略有四重无碍一约处谓东处即是西处是故菩萨常在东恒在西也二约佛谓东佛即西佛是故在东佛恒在西佛三约菩萨身不分谓在东之身即是西身四约定谓入定即是出定所以尔者略显二因一以所观之法事随理融相即在故二能观之心亦寂用无碍故然此文中为显菩萨秘密隐显自在德故但说后二若辨前二则似菩萨无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五之一

  音释

  唐捐

  (捐以专切唐捐徒弃也)。

  [瀑-(暴-(日/共))+(恭-共)]

  (蒲报切急也)。

  筏

  (音伐木??也)。

  拯济

  (拯之庱切拯济救济也)。

  酥

  (音苏)。

  裸

  (郎果切赤体也)。

  珍馔

  (馔雏恋切具食也)。

  鋋

  (音延短矛也)。

  ?

  (讫逆切枝兵也)。

  蹈

  (音导践也)。

  辇

  (力展切车辇也)。

  蓥

  (乌定切饰也)。

  矛

  (迷浮切)。

  瞽

  (果五切目但有联也)。

  剧

  (竭?切甚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五之二 灭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

  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耳根中入正定于声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语言音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声尘中入正定于耳起定心不乱说耳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鼻根中入正定于香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上妙香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香尘中入正定于鼻起定心不乱说鼻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舌根中入正定于味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诸上味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味尘中入正定于舌起定心不乱说舌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身根中入正定于触尘中从定出善能分别一切触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触尘中入正定于身起定心不乱说身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意根中入正定于法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诸法相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法尘中入正定从意起定心不乱说意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三于眼下通显于三世间自在文分为四一明根境相对以辨自在二童子下明于他身自在三鬼神下微细自在四一切尘下器界事中以辨自在今初十二颂六对一一对中有十义五对无碍之相欲辨无碍先须明识定慧此中云三昧起者观也入正受者定也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起信论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下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或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此经文巧显无碍(制之一处者即遗教经文然亦可通以其先后类例多约事故即是彼经八大人觉中第二明精进初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掷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能观心性等者上句即涅盘经意彼第二十七师子吼品云以彼立三品定故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具三种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等下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今但义引耳从契理不动即义说也观其心性即是观门而云定者心性是理观即契理与理相应湛然不动故名为定明达法相事观者如起信等善了无生者即七地经云了法无生名般若是也如起信者论云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之相随顺奢摩他观义也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次论云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释曰此中先止不碍观后观不碍止皆止约入理观约观事第一经中已广引文兼辩大意以?对论文相可知或以理观者即七地偈文然今经云于道不动即修禅忍受无生名般若盖其义引小有不同禅定持心者即第二十三经彼具明十度云如其回向行布施亦复坚持于禁戒精进长时无退怯忍辱柔和心不动禅定下同今此但取定慧文耳)言五对者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言五对者即为五别然其五对皆约经文取文不同第一对取根境如初偈将上于眼根中对下于色尘中作义于中有三初明根入境出为显下二出所以所以无碍者略有三义一唯心现故二缘起相由故三法性融通故广如玄中以是最初故具出所以下多总略二境入下即例释后偈)第二对理事二定无碍谓分别事相应入事定而入理定欲观性空应入理定而入事定以契即事之理而不动故入理即是入事制心即理之事而一缘故入事即是入理而经文但云入正定不言理事及乎出观境中即云分别色相斯事观也根中即云性空寂者即理观也亦合将根事对于境理以辨无碍(第二对者即于入正定中作义于中文四一正明分别事相等者缘从色尘中出明知眼根中入是其理定欲亲性空等者缘于眼起等是理起明知于色尘中入是事入以契即事之理下一明所以唯约事理无碍明所以于中又二先成上分别事相应入事定而入理定后制心即理之事下二成上欲观性空应入理定而入事定而经文下三出二定得名所以显上入正定所对之文由对观故亦合将根事者四结例谓合有偈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起定心不乱了色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根中三昧起分别眼性不思议诸天世人莫能知)第三对事理二观无碍谓欲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而反从理观起者以所观之境既真俗双融法界不二故分别事智即是无生之智二观唯是一心故亦应将境事理对根事理以辨无碍(第三对者即约经文从定起对于后半以作义?文有三初正明中?文但作初偈不作后偈若具应云欲了真理应从理观起而及从事观起谓前偈示现色性是事则色尘中三昧起义当理观也后偈说眼无生无有起是理性则前眼根起定心不乱义当事观也亦应将境者三反例此意稍隐先应问言上辨二定但云亦合将根事对于境理今何双言将境事理对根理事故应答言以上二定不能自别要因起观方知事理如眼入定未知何定以见尘上了色差别是其事观欲令无碍故说根定是其理定境入根起既了根性空故说境中入于事定则经文中已辨根理对于境事故但合例以将根事定对于境理今此二观不应定别根上境上各有二观谓根入定即于境上从理观起而分别事于色入定即于根上从事观起分别于理经文已有此二未于境上从事观起分别于理及与根上从理观起分别于事若作偈者应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事观起说色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及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根中理观起分别一切上妙眼诸天世人莫能知斯则境上事起观理以对根上理起观事故云亦应以境事理对根理事以辨无碍也)。

  第四对出入无碍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乱若以事理相望应成四句谓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等若以根境相望又成四句谓根事入境事起等一一思之皆有所由(第四对者即于经入正定对从定起言及起定不乱作义若以事理相望下句数料拣事理四句但出其二等取余二谓三理入事起四理入理起上且单说有其四句若单复相望应成九句于前四上更加五句谓事入事理起理入事理起事理入事起事理入理起事理入事理起故为九句又成四句者即根境出入成四但举其一若具应云二境事入根事起三根理入境理起四境理入根理起若更交络乃成十句谓根事入境理起境事入根理起根理入境事起境理入根事起根事理入境事理起境事理入根事理起以其事理相望属前事理四句故但云四耳)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谓于眼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而不碍现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第五对者此有两重无碍一体用无碍二二利无碍下双牒释言心不乱是体者全用根起三句以对境起中后二句作义则根起三句为体亦为自利谓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而言不碍现于广境者即取前示现色性不思议诸天世人莫能知为广境亦全用此二句为利他良以下以体用无碍释二利无碍然上?但约眼色根境以为体例后五根境可知)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思之思之又经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受声香三昧起等此如下童子身中入正定等中明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一尘入正受多根三昧起等并略不说(又经且约根境下例显若境境相对即下于自他身自在中摄故此不明根根相对等但略无耳例亦合有若具说者应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耳根中从定起示现耳性不思议诸天世人莫能知于耳根中入正定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等成六根互用一尘入正受等者亦略无耳若具应云于色尘中入正定于六根中从定起示现六根不思议诸天世人莫能知于六根中入正定于色起定心不乱说色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等复应有一根入多尘起故云等也等字等于两重一等多根入一尘起二等一根入多尘起若具应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六尘中三昧起分别六境不思议诸天世人真能知于六境中入正定于眼根起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余根对尘亦然故云并略不说)上来无碍深妙难思始学之流如何趣入今当总结但能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念虑不生自当趣入(上来无碍下第四总示入门先问后今当下正示知事理无碍根境亦如总观也念虑不生总止也即禅门大意)又向云色性难思等即色等总持是色陀罗尼自在佛等亦应云分别眼性难思有眼陀罗尼自在佛等又眼中云性空寂灭即眼之度门眼等本净亦应云色等度门色等本净不唯取相为染无心为净而已也又有智论三观束之分别色相等是假名观也性空寂灭是空观也此二不二色性难思中道观也三无前后皆是一心对此三观应辨三止谓方便随缘止体真止离二边分别止既止观双运亦名一心三止也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双照三一双遮三一是无碍也一一释文准思可见(又向云下第五彰其含摄于中又二先收总持等会佛名经然十二入约其含摄并称总持约其性空究竟并称波罗蜜约其性本清净皆解脱门约其觉性圆明并得称佛故佛名经云眼陀罗尼自在佛乃至意陀罗尼自在佛色陀罗尼自在佛乃至法陀罗尼自在佛等不唯取相为染等者结弹北宗禅门但得一分之义谓彼云眼见色意同知染法界意不同知净法界不同知即眼陀罗尼自在佛眼总持度门等今谓亦是一义但得不起心之一义耳不同上来十重五对无碍自在等又有智论下第二以三观会智论于中有三初明三观先明次第三观后三无前后即一心三观言此二不二色性难思中道观也此有二种中道一但合上二以为中道此之中道大乘初门二色性难思即佛性中道斯为圆妙欲辨包含故双出耳对此三观下辨三止一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家止谓方便涉有随一一缘住一境故二体真止即空观家止体达真理与理冥故三离二边分别止即中道家止不取有无等二相也以上对经文之次故以假观为初今对上观亦以方便居首若准智论先空次假后中义如前辨既止观双运下双结上二于中又二先结止观诸处多明一心三观既有双运则亦合言一心三止若具亦可言一心三止观也即一而三下二结三一通于止观即一而三体随相用故即三而一相用即体故双照三一体用显然双遮三一互夺双泯谓即体同用故非一即用同体故非三一一释者今将三观以对经文二止遮照等亦然谓色相难思是假观眼定即是随缘止性空寂灭是空观色定即是体真止色性难思是中观眼根即是离二边分别止以色性有二义若以变碍为性即设观摄若以真实难思为性即中道摄二观皆用双运即是根境对辨二俱宛然即是双照二俱无碍互夺双亡即是双遮)此是菩萨圆融功德而自庄严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愿留神。

  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

  老年身中入正定善女身中从定出善女身中入正定善男身中从定出。

  善男身中入正定比丘尼身从定出比丘尼身入正定比丘身中从定出。

  比丘身中入正定学无学身从定出学无学身入正定辟支佛身从定出。

  辟支佛身入正定现如来身从定出于如来身入正定诸天身中从定出。

  诸天身中入正定大龙身中从定出大龙身中入正定夜叉身中从定出夜叉身中入正定鬼神身中从定出。

  二童子下六颂半于他身得自在此有三义一如前眼根入等但约见境为出入耳二菩萨化现彼身作此转变速疾也三菩萨以众生身作自身如下十身相作等是故于彼身入此身出而彼不觉知唯应度者知得度也。

  鬼神身中入正定一毛孔中从定出一毛孔中入正定一切毛孔从定出。

  一切毛孔入正定一毛端头从定出一毛端头入正定一微尘中从定出一微尘中入正定一切尘中从定出。

  三鬼神下二颂半微细自在谓毛孔约正报即佛及众生毛头约空处微尘是色相多约器界并身在中入定出定为显三昧纯熟隐显自在故亦通观彼入出定等即于境无碍也若唯约身在彼下十定中亦云无生法中入起安有处耶。

  一切尘中入正定金刚地中从定出金刚地中入正定摩尼树上从定出。

  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于河海中从定出。

  于河海中入正定于火大中从定出于火大中入正定于风起定心不乱。

  于风大中入正定于地大中从定出于地大中入正定于天宫殿从定出于天宫殿入正定于空起定心不乱。

  四一切尘下四颂半器界事中周遍入出然菩萨身普遍略有四位一普遍一切十方刹海二遍彼刹内树等物中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非分遍是故皆全身显现四以是法界身故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于无量劫说不尽。

  第三是名下一颂总结初句以德命人次句依人显德后半明说不尽近结第十定用无尽远结前十定用无尽以是无尽之法门故。

  十寂用无涯三昧门竟。

  一切如来咸共说众生业报难思议诸龙变化佛自在菩萨神力亦难思。

  欲以譬喻而显示终无有喻能喻此。

  第五一切下喻况玄旨分亦名举劣显胜分以上所说普贤行德穷于佛境盖是信满之位既越常规乖于视听滞情封教取信无由故举斯近事以镜玄趣令开悟也七十九颂分为三段初二总标喻意二七十六颂别显喻相三一颂结说显德今初先一偈半明非喻能喻后半偈借喻通玄今初举四难思意在菩萨神力瑜伽决择分有六种不可思议谓一者我二有情三世间四有情业果五诸修静虑者静虑境界六诸佛世尊诸佛境界今众生含其前三加龙变化所以有四菩萨神力即静虑者境界旧经梵本皆云禅定力用故然众生业报四因难思谓处所差别故事差别故因差别故异熟果差别故诸龙变化不起心念六天四洲云雨不同等故难思也佛自在者有五难思谓真如甚深故自在转故无漏界证得故无障碍故成立有情所作事故菩萨神力由三种相除佛后二以今经文分同佛五以皆超言念故无可同喻(今众生等者以业报二字是第四故则初一含四菩萨神力等者以无障碍约二障尽故成立有情未周遍故)。

  然诸智慧聪达人因于譬故解其义。

  后半中然取分喻以小喻大令闻喻者?象领意故褒以智者(然取分喻者由上云无可同喻今何喻耶故云分喻无可喻者下经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言分喻者喻有八种一顺二逆三现四非五先六后七者先后八者遍喻如涅盘说前文已引则有遍喻今对遍喻但取少分如言佛面犹如满月但取圆满无缺义故今喻亦然以小喻大者若易中射隼于高墉以况天下等其事甚多今闻喻等者易略例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罤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罤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第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徴今?用此文故令忘象领意谓如水现四兵是喻是象但知菩萨无心顿现则水印可忘矣诸喻皆然若能忘象得意斯为智者执象失意乃成愚滞故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尚能现此难思事况大饶益自在力。

  二声闻下别辨中略显二十种大喻以况菩萨之德初有三颂半明声闻现通喻况菩萨自在益生德先明喻末偈举劣显胜不为众生无大悲也不求菩提无大智也大饶益者具悲智也。

  譬如日月游虚空影像普遍于十方泉池陂泽器中水众宝河海靡不现。

  菩萨色像亦复然十方普现不思议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来能证了。

  二有二偈日月现影喻况菩萨普应群机德。

  如净水中四兵像各各别异无交杂剑?弧矢类甚多铠胄车舆非一种。

  随其所有相差别莫不皆于水中现而水本自无分别菩萨三昧亦如是。

  三有二颂水现四兵喻喻菩萨海印现像德。

  海中有神名善音其音普顺海众生所有语言皆辩了令彼一切悉欢悦。

  彼神具有贪恚痴犹能善解一切音况复总持自在力而不能令众欢喜。

  四有二颂善音巧辨喻喻菩萨总持巧说德。

  有一妇人名辩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离恶乐真实入彼身中生妙辩。

  彼有贪欲瞋恚痴犹能随行与辩才何况菩萨具智慧而不能与众生益。

  五二颂女授辩才喻喻授法益生德。

  譬如幻师知幻法能现种种无量事须?示作日月岁城邑丰饶大安乐。

  幻师具有贪恚痴犹能幻力悦世间况复禅定解脱力而不能令众欢喜。

  六譬如幻师下二颂幻师巧术喻喻不思议解脱德。

  天阿修罗??战时修罗败衄而退走兵仗车舆及徒旅一时窜匿莫得见。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变化不思议况住神通无畏法云何不能现自在。

  七二颂修罗隐形喻喻胜通隐显德。

  释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时自化作头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净香洁湛然满一一清净池水中各七莲华妙严饰。

  彼诸严饰莲华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艺奏众乐而与帝释相娱乐。

  彼象或复舍本形自化其身同诸天威仪进止悉齐等有此变现神通力。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现此诸神通何况具足方便智而于诸定不自在。

  八五颂象王随变喻喻定用自在德。

  如阿修罗变化身蹈金刚际海中立海水至深仅其半首共须弥正齐等。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现此大神通况伏魔怨照世灯而无自在威神力。

  九二颂修罗大身喻喻法界身云德同于上文主伴严丽。

  天阿修罗共战时帝释神力难思议随阿修罗军众数现身等彼而与敌。

  诸阿修罗??是念释提桓因来向我必取我身五种缚由是彼众悉忧悴。

  帝释现身有千眼手持金刚出火焰被甲持仗极威严修罗望见咸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犹能摧破大怨敌何况救度一切者具足功德不自在。

  十有四颂帝释破怨喻喻降伏众魔德。

  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

  放逸为怨为苦恼非甘露道生死径若有作诸放逸行入于死灭大鱼口。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

  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十一忉利天下六颂天鼓说法喻况菩萨以无功用现身说法德。

  天阿修罗共??时诸天福德殊胜力天鼓出音告其众汝等宜应勿忧怖。

  诸天闻此所告音悉除忧畏增益力时阿修罗心震惧所将兵众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恒出降魔寂静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众生灭烦恼。

  十二有三颂天鼓安慰喻况菩萨慈音除恼德。

  帝释普应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谓天王独与我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善法堂内亦如是能于一念现神通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能令眷属悉欢喜况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悦。

  十三有三颂天王普应喻喻普应悦机德。

  他化自在六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以业惑苦为??网系缚一切诸凡夫。

  彼有贪欲瞋恚痴犹于众生得自在况具十种自在力而不能令众同行。

  十四二颂魔系愚夫喻喻摄生同行德。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处悉能现身于彼坐演畅微妙梵音声。

  彼住世间梵道中禅定神通尚如意况出世间无有上于禅解脱不自在。

  十五二颂梵王殊现喻况菩萨解脱自在德。

  摩醯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一念中皆辩了。

  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云何不于一念中普知一切众生心。

  十六魔醯下二颂自在数滴喻况菩萨一念普知德。

  众生业报不思议以大风力起世间巨海诸山天宫殿众宝光明万物种。

  亦能兴云降大雨亦能散灭诸云气亦能成熟一切谷亦能安乐诸群生。

  风不能学波罗蜜亦不学佛诸功德犹成不可思议事何况具足诸愿者。

  十七三颂大风成事喻喻大愿宿成德。

  男子女人种种声一切鸟兽诸音声大海川流雷震声皆能称悦众生意。

  况复知声性如响逮得无碍妙辩才普应众生而说法而不能令世间喜。

  十八二颂众声悦意喻喻四辩悦机德。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

  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普修无厌足。

  十九二颂大海包含喻喻禅慧普修德。

  大海龙王游戏时普于诸处得自在。

  二十大海龙王下二十四颂半龙王游戏喻喻菩萨游戏神变德文分为二初二十二颂半明龙王大用不同后二颂正明举劣显胜前中初半偈总标。

  兴云充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于彼云色如真金化乐天上赤珠色兜率陀天霜雪色。

  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码瑙色四王天上玻璃色大海水上金刚色。

  紧那罗中妙香色诸龙住处莲华色夜叉住处白鹅色阿修罗中山石色。

  郁单越处金焰色阎浮提中青宝色余二天下杂庄严随众所乐而应之。

  余颂别显于中四初四偈半云色不同喻菩萨身云各异。

  又复他化自在天云中电曜如日光化乐天上如月光兜率天上阎浮金。

  夜摩天上珂雪色三十三天金焰色四王天上众宝色大海之中赤珠色。

  紧那罗界琉璃色龙王住处宝藏色夜叉所住玻璃色阿修罗中码瑙色。

  郁单越境火珠色阎浮提中帝青色余二天下杂庄严如云色相电亦然。

  次有四颂电光差别喻菩萨光明等殊第三偈云宝藏色者梵云室利揭娑此云胜藏胜藏即宝名也阎浮提中帝青色者梵云天帝火焰摩尼色亦珠宝名也。

  他化雷震如梵音化乐天中大鼓音兜率天上歌唱音夜摩天上天女音。

  于彼三十三天上如紧那罗种种音护世四王诸天所如乾闼婆所出音。

  海中两山相击声紧那罗中箫笛声诸龙城中频伽声夜叉住处龙女声。

  阿修罗中天鼓声于人道中海潮声。

  三有三颂半雷声不等喻菩萨三昧多种。

  他化自在雨妙香种种杂华为庄严化乐天雨多罗华曼陀罗华及泽香。

  兜率天上雨摩尼具足种种宝庄严髻中宝珠如月光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盖华鬘涂香妙严具赤真珠色上妙衣及以种种众妓乐。

  三十三天如意珠坚黑沉水栴檀香郁金鸡罗多摩等妙华香水相杂雨。

  护世城中雨美膳色香味具增长力亦雨难思众妙宝悉是龙王之所作。

  又复于彼大海中霔雨不断如车轴复雨无尽大宝藏亦雨种种庄严宝。

  紧那罗界雨璎珞众色莲华衣及宝婆利师迦末利香种种乐音皆具足。

  诸龙城中雨赤珠夜叉城内光摩尼阿修罗中雨兵仗摧伏一切诸怨敌。

  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华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

  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华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四有十颂所雨不一喻菩萨说法多门言曼陀罗者此云悦意泽香即涂香也鸡罗多摩者鸡罗此云华蕊多摩此云天上华谓此香是天华蕊所作故也婆利师迦者此云雨时生华末利香即华名其色犹黄金。

  如是无量妙庄严种种云电及雷雨龙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动无分别。

  彼于世界海中住尚能现此难思力况入法海具功德而不能为大神变。

  第二如是无量下二颂正举劣显胜谓娑竭罗龙于六欲天等总十五处现斯作用而身不动摇心无分别但由业报之力现斯自在菩萨亦尔住无功用不动不思于十方界应现多种亦以菩萨功德之力随机现殊此就喻意显胜可知。

  彼诸菩萨解脱门一切譬喻无能显我今以此诸譬喻略说于其自在力。

  第三彼诸一颂结说难思前半非喻能喻后半结上略说引诸喻者略有二意一显菩萨自在不同二贵令众生起信且江南之人不信千人毡帐河北之者多疑万斛之舟皆耳目不暨故耳所以或举目击或据具缚之人自在若斯菩萨之用固当无惑今犹疑者岂不伤哉(且江南之人者即颜之推家训归心篇中之语也)。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九颂校量劝持分此广大用人皆有分见而不习诚为自欺故中人可劝而进也于中分二初一颂结前所说略就六慧结之第一者上无加故二广大者语其分量超二乘故三真实者明其体性内证无虚故四无边者有二义一量智普知故二离种种二边故即中道慧也五胜者超地位故六殊胜者同普贤故。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

  二此法下八颂明信受难得于中初一总显余七别明前中希有者佛出悬远已难可遇唯初成顿说故希有也奇谓初能具后特谓迥出诸乘此句赞也下文劝耳闻谓遇经忍可谓信因信则心净受谓领文领义赞乃通言通笔说唯约言上皆所作总说皆难。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后别明中三初二偈半明难信次半偈况出余行后四偈举事校量前中初一偈明人天之器信为甚难若尔今或能信何耶由二力故一现修净福称所求故二昔因闻熏今??种故今不信者愿少听闻为毒涂鼓终成坚种(为毒涂鼓者即涅盘第九如来性品云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之??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鼓合涅盘死喻灭惑不横死者喻一阐提终成坚种者即出现品如上频引)。

  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

  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

  后一偈半举三乘之信展转难得况于一乘明文昭然权实有据。

  况复持诵为人说如法修行真实解。

  第二半偈况出余行中信忍尚难况具余行难中之难也真实解者亦有说行而不信圆融之旨非真实解也愿诸学者善择知见。

  有以三千大千界顶戴一劫身不动彼之所作未为难信是法者乃为难。

  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

  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

  第三四颂举事校量初三校量难信初二举二难以况信难后一举福胜以彰信胜。

  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

  后一校量余行之难唯明诵持余略不说亦显修行真解非可校量也此之四事后后过于前前巧辩深胜。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大段第三时贤首下显实证成分于中有四一动世界大机??故二蔽魔宫唯佛境故三息恶道利乐深故四佛现证契佛心故于中摩顶赞善随喜即三业皆证劝物信行第二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五之二

  音释

  瞩

  (朱欲切视之甚也)。

  弧

  (音胡弓也)。

  衄

  (女六切败北也)。

  窜匿

  (窜取乱切匿昵力切窜匿谓藏窜隐匿也)。

  仅

  (渠遴切才也)。

  悴

  (秦醉切憔悴也)。

  ??

  (古县切网也)。

  霔

  (之成切霖霔也)。

  躁

  (则到切轻疾也)。

  挫

  (祖卧切摧也)。

  褒

  (博毛切扬美也)。

  毡

  (诸廷切捻毛席也)。

  暨

  (巨至切及也)。

  隼

  (耸允切辛上声鹞属)。

  墉

  (以中切音容城也)。

本文链接: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五

上一篇:第六卷 妙法圣念处经全文

下一篇:第一百二十三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