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这个是属于自力。注解里面说‘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见分,都是从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脱、法身,迷了则生死烦恼业障,换个名词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迷悟换个名称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悬殊太大了,悟的确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有重重的束缚,不自由,不平等,无量无边的若恼。那么这个地方呢,它也说出这两种,第一种就是‘普贤行愿法力’,第二个‘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贤在经题里面讲过,一定要能够牢牢地把它记住,普贤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条,这个十条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为什么这个愿要加上行?这个愿一定要实践,不是空口说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华严经,它是注重行门的,你看它两位菩萨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完全做到。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普贤是华严之长子,那么换句话说,文殊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贤是老大,这个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实践第一,但是实践一定是依智慧的实践,所以行摆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视实行,它是要实践第一。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大势至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也是代表实践,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这个地方是普贤之行,普贤跟慈悲,实在讲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紧的就是深心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深心?我们今天讲,讲了之后我们也解了,也许说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们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换一句话就是没有深心。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字,经文上这两个字,这一段文里面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深心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是深心。深心是至诚心,我们今天的意不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实在是知之不透彻啊!知道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听讲了弥陀经了,也天天念弥陀经,念净土三经,晓得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他还不肯去,还不想去;娑婆世界这么苦,他舍不得,你说这有什么法子呢?这是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他的愿生不起来;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心里不过真正是,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会来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这趟不能去,他不来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有感应,假的他念没有感应,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得很,你没有真心,他也不来接引你;他来接引你,你还拒绝,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来了,这还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弥陀佛也不来,晓得你是虚心假意,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来。所以深心要紧,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极清净之心。那么也可以说,我们真正到离念亡情的时候,情就是情识,念是念头,一切念头,善念、恶念、无记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讲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讲识就是情,八个识都是属于情,情识真正能够舍离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
其实情识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时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时候就叫情识。所以唯识这一宗讲修行的目标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真转过来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全是普贤行,与十大愿,愿愿都相应。那么后面有几句,它也说得很好。‘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它这个几句是解释如对目前来说的,也说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们还会讨论到。如果没有普贤法力,没有深心信解,这个礼敬诸佛就做不到,所以礼敬诸佛,特别注重诸佛,这个是普贤行愿。如果说礼敬如来,礼敬一尊佛,那个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差别就在此地。
普贤行是情与无情要平等地礼敬,这个才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所以它不是礼敬佛,是礼敬诸佛,诸佛是情与无情统统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晓得这个意思,读诵有什么用处呢?没用啊!明白这个道理,读诵有用,读诵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这个作日课的,弘一大师,诸位都晓得,他的早晚课就是念普贤行愿品,他把这个当作课诵本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没有修普贤行,时时提起,时时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能礼’的‘心相’。‘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段经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圆满。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业清净,这个是成佛的正因。
我们往往在一些彩画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画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顶上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那三个字是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过来的,嗡阿吽,佛顶上写的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三业清净,嗡是身业,阿是语业,吽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清净;成佛一定要三业清净,所以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礼拜的时候,就是我们拜佛的时候,拜佛的时候是礼敬双修;不拜佛的时候是意业常敬,敬心,清净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决定不能失掉,这个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对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礼的时候,是有对象,没有对象的时候,那是不必。所以礼有中断的时候,敬不能中断,敬不可以中断,时时刻刻要保持敬心,这一点很重要,这叫常修。那么常修礼敬诸佛这一愿,将来在果报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身成神通轮,这就是佛果地上;我们讲三轮,轮是圆满的意思,轮的意思很多很多,后头有请转法轮,我们到那个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身感如来的神通轮。语感如来的教诫轮,佛是老师,老师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学法,教学的方法。我们今天一般学校里面,譬如普通学校的,虽然一样大学毕业,跟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要教学生,就不相同,为什么呢?师范学院的学生,学过教育心理学,学过教学法,这个你们没有修过;虽然有一样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所以佛懂得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学,有最高明的教学法,这个就是如来的教诫轮。意业成就了记心轮。所以常修礼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来的三轮。
那么这个说法在清凉国师华严经疏钞里头有,那个分量就非常之多;那么这个书最近我们也印了,过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几册,现在我们也印了,那个本子这么厚,精装本一本,书架上有,你们看看就晓得了,就是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这么一篇东西,如果跟诸位细讲,一个星期讲三次,恐怕也得要讲一年,这个才能讲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说了。再看下面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神通广大,这个境界当然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分身无术啊!他可不得了,能现多身,能同时礼多佛,一多无碍,是华严事无碍法界里面,事事无碍,身与佛数量是相等的,这个就是理事无碍,一多无碍;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讲我们自身,这是真正的事实。
那么讲到真的事实真相呢,我们反而迷惑了,我们今天相信什么呢?我们身前没有佛,佛前也没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实不然,我们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境界恰恰与事实相反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失在我们自己这些病,是我们执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们都见不到了!迷啊!我们迷,佛不迷,不能说我迷了,佛也迷了,没有这个话,众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见到的是真相,他见到我们面前有多佛,他见到他的面前有很多众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这个境界,佛怎么会能说得出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说不出这个话来!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以善觉三昧,他见得清清楚楚,那么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觉,果地上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这就是讲要靠普贤行愿力了,如果没有这个法力,我们连观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须要借重普贤观行,使我们逐渐逐渐恢复我们的本能,见到诸法实相。这就讲菩萨的修因,要从因门里面契入。因与果,相虽然不一样,如来是果地,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无论是教下,无论是宗门常讲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莲花来表法,它就是代表这个意思。莲花是因与果同时,花开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长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因果不同时。而佛法里面讲,因果是同时的,所以特别用莲花来代表,莲花代表因果同时,又代表清净无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说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他清净啊!可是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表示四圣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超越,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华严境界,表这个意思。再看底下这一段,‘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这是反显,虚空界无有穷尽,所以底下讲了,‘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叫顺释。在清凉国师疏钞里头,我们一般称为大疏,他引用十地经里面讲的有十种无尽,此地只引用了一种,就是虚空界尽,其实法法都无尽。这个十种,第一个就是众生界无尽。世界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就是智慧。心所缘界无尽。佛之所入境界无尽。
末后一条说。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也无尽。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尽的。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这是大病啊!这是与我们真心理体完全相违背了,如果与我们真心理体相应,那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他这个心是无尽的,确实是相续不断地。拿我们现在话讲,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所以经上讲成佛要无量大劫,这个意思就是启发我们要以无尽心来修学,你才有成就。其实是不是真的要无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就是唤醒你的无尽心。我一天、两天成佛了,那个心还是无尽的,不是说到成佛了,这个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众生的心永远无尽,所以诸佛成了佛之后,还要退回来,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说倒驾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