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九祖-玄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
湛然的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注释三大部,阐明智顗教观的深旨。又有《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建立自宗的正义,破斥他家的异解。此外有《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维摩经略疏》各十卷、《维摩经疏记》六卷或三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门》,原是《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的一节,湛然在《释签》中,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种不二门,发挥本、迹十妙的深旨,后人以其说在天台教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金刚錍》、《始终心要》也都有后人的注解。
湛然极力发挥智顗的宗义,然而有时借助于《大乘起信论》,有时接近贤首家言,其独特的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在《金刚錍》、《止观义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但他在这里所说佛性,是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进而应用《起信论》的真如随缘不变说,来证明无情有性。依他说:假如依不变随缘理,常住的真如和变化的万法是一体,有情、无情都不在万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犹如波虽有清浊之分,湿性却无彼此之别。如《金刚錍》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认为不仅有情具有佛性,无情也本来具有。原来早年从湛然受学教观的澄观,后来转入贤首宗,在所撰《华严大疏钞》中说:‘经(《涅槃经》)云:“佛性除于瓦石”,论(《大智度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觉性。’(《疏》卷三十)又说:‘此段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钞》卷五十二)湛然的《金刚錍论》,主要对其说而发,间及唯识家的决定二乘及无性有情无佛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