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心经原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佛说:这一件事,做好了福德无量,做不好必招灾祸!

导读:佛说:这一件事,做好了福德无量,做不好必招灾祸!一、道家第一天书《太上感应篇》中有言:“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句话说的是做人,施恩就不要去求回报,给了别人的就别去后悔。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蕴含...
佛说:这一件事,做好了福德无量,做不好必招灾祸!

一、

道家第一天书《太上感应篇》中有言:“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句话说的是做人,施恩就不要去求回报,给了别人的就别去后悔。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天机,这件事做好了福德无量,做不好,必将招致灾祸。

在佛家道家看来,施舍恩惠求回报,是贪心仍未忘;给人之后又追悔,那是吝心未化除。有贪心而且又吝啬,这是君子所不为的。《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布施。”说的是做菩萨的人,在修法上应当不要着相而行布施。又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菩萨不着形相而行布施,福德讲不可限量。

由此看来,人能用钱财济助他人,对内看不到有布施的我,对外看不到有受施舍的人,中间也看不到可供施舍的物资,这就叫作“三轮体空”(回归空的本性,因一切存在的事物本来为空,所以观三轮体空能得到彻底解脱)。

只要做到三轮体空,保持心灵清净,那么一斗粟米也可成就无边福德,一文小钱也可化除千劫灾难。如稍存有求回报之心,即使施舍万镒黄金,最后也无法圆满自己的无边心量。

至于“追悔” 二字,更是人生大关键的地方。做了恶事能追悔,则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做了善事若追悔,则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 如果人在施舍后又后悔,则不如不施不给。

二、

世人若想使仓中五谷每年都不匮乏,就必须取谷麦种子,用牛犁耕田来播种;如果不播种,五谷到最后就会吃完。佛法也是如此。必须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作牛犁,以父母、贫病之人、佛法僧三宝作为田地。

如果佛弟子,想在藏识中得到百福庄严,生生世世受用无穷尽,就必须拿出慈悲、恭敬、孝顺的心,用衣食、财帛、身命来敬养供给父母、贫病之人、佛法僧三宝,这就叫作“种福”。

如果不种福,就会得到贫穷没福慧的果报,进入生死轮回的六道中,有堕落到恶道的危险。

所谓“种福之田”,就像那种稻谷的田地,所以名为“福田”。

布施分为三种,有法施、财施、心施。以种种方便劝导教导他人,叫作法施,这是最上等的善事。财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心施,就是苦于没有钱财,但心中同情对方,想要帮助他却没办法,这也叫作布施。

三、

从前有个女子,到佛寺里去,欲施却没钱,于是将仅有的二文钱交给了寺庙主持,主持亲自为她向佛忏悔回向。后来这女子进了皇宫为妃,富贵之后,带了几千两银子到佛寺布施。而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罢了。

于是,这女子就问:“我从前所施只有二文钱,师父你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我施了几千两银子,师父连回向也不为我做,为什么呢?”

主持回答说:“二文钱虽薄,但布施的心真诚恳切,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多,但不像以前那样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就够了。”

行善积德,以至诚心为最重要,如果念头稍微一转,就不如初念真诚,更何况追悔呢!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说: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半善”;而二文钱的布施,却算是“满善”。

四、

令人最难堪的就是虽帮助别人,脸上却露出一副施恩的样子,只要施恩的表情一展露,受帮助的人便会觉得惭愧,而惭愧很快就变成了怨恨。

从前,有位官吏曾经救过一个人的命,后来那人渐渐富裕,而官吏却变得贫穷。

有一次官吏偶然经过他家,他们全家人都出来拜谢,并极为恭敬地留他吃饭喝酒,殷勤招待。

官吏在酒醉时大声说:“你当初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帮助,你的妻子、婢女、仆人以及眼前所可看到的东西,哪一样属于你呢?现在你变富有而我却变贫穷,这是什么道理呢?”

说完就在他家睡着了。这个人暗自盘算说:“他希望我回报的心太过分了,就是报答恐怕也不能满足他的心意;若不报答恐怕灾祸会降临身上,不如把他杀了。”

于是就用绳子把他勒死。

看,救人反而引来杀身之祸,这里面自然汇集了许多巧合的因素。那个被救的人会遭到什么凶恶报应,以及这位官吏命中是否应当凶死,在此姑且不论。只是举这个例子,来警惕那些布施而想求回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