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41-42)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就是因为他只知道无了,所以就乱讲。无论是有,他也说“无”;无,他也说“无”。你问他什么,他就“无”;你再问他什么,他还是“无”。无、无、无,就是说这一个字,第二个字他不讲。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他观察自己的心,“互互无处”:在这十二类的众生里边,他觉得行阴这个心,互相都没有;在他看见这个没有的地方,他就“因无得证”:他觉得因这个“无”字,他得到智慧了。其实他不明白,这就叫矫枉过正,根本没有道理的。他自己就执著这是无,互互都无,互互无处,他就觉得他开悟了。开什么悟?悟这个“无”字了。
“有人来问”:譬如有人来请问法,一看他是个老修行,一天到晚也不讲话,在那个地方闭目养神,甚至也不吃饭,就吃点香蕉之类的。一般人以为这是个世间的圣僧了,于是乎就来向他问法,他也就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这么就答了,“惟答一字”:就答一个字,这一个字就是一字禅。这一般人也不明白他说的道理是什么道理,所以就给它取名叫“一字禅”。无论你问他什么道理,“但言其无”:他就“无”。
你再问他:“我怎么样修行?”
“无。”
“我念佛不念佛?”
“无。”
“我持律受戒好不好呀?”
“无。”
什么都是“无”。啊!他这个“无”字,这一套“无”,把你弄得也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也找不着了,也就是遗失章句了。你也不知道,尽想:“他说的无,什么道理呢?什么无?无什么呢?”于是就周围找,也找不着东西。啊!真是无了。
“除无之余,无所言说”:无论你再问他一个问题、十个问题、百个问题、千个问题、万个问题,他都是一字“无”,就答你一个“无”字。所以你这个问的人,就想:“啊!他讲的这个禅理太高了,我们都不明白了。”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这是第三种矫乱的颠倒,矫乱的虚论。这个人“谛观其心”:他也观看自己的心,看这十二类的众生,“各各有处”:各各都有生有死的这个“有”处,“因有得证”:因这个有,他就觉得他证果了。其实呢,他不是证果,经上这么说,是形容他这种错误。他看一切众生都有,他就:“啊!都有了。”他看见这个道理,他就认为他开悟了、证果了。哈!
“有人来问”:有人来问他,“惟答一字”:无论问什么法,他就答一个字。“但言其是”:他说什么呢?说“是”。
你问他:“我出家做和尚好不好啊?”
“是”
“我受五戒好不好?”
“是”
“我应该做什么好?”
“是”
无论问他什么,他就答一个“是”字。
“除是之余,无所言说”:除了“是”字之外,他不讲了。所以你觉得:“啊!这真是一字禅,这个真是高僧啊!他说这个法真是妙到极点,我也不懂。”你不懂那就是妙了。所以,好像我现在讲这个经,你们懂了,那就不妙了。你若说不懂,“啊!讲来讲去,法师说什么呢?”哦!那就是妙了。因为你不懂,就是妙;你若明白了,就不妙了。为什么不妙呢?你明白了嘛!你没明白那个东西就是妙。所以你若想“妙”,就不要学佛法了,你不学就不知道,这就是妙。
他就只说一个“是”字,你无论说什么,他还是说一个“是”字。为什么?他以为他就由这个“是”字上开悟了,那么他也这样告诉你,传给你法.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这第四种的矫乱,就是有无矫乱。什么叫有无矫乱呢?他又说是“有”,又说是“无”;又说“无”不是“有”,“有”就不是“无”。他也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无,这就好像那喝酒喝醉了的人那么乱讲。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他在这个行阴里边,也见到有,又见到无。见到这个行阴,像水波浪似的这么行,迁流不息,他说是“有”。在这个迁流不息的时候,有断的地方,他又说是“无”。
“其境枝故”:他这个境界生出来一个叉枝,就好像木头生出一个旁枝来。所以他说这“有”也是,“无”也是。“其心亦乱”:他这个心里也乱了,为什么他心里乱了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正的定力。这智力和定力,他不平等、不平均,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生出一种执著,自己也找不着头绪了,就有个错路,他也不知道哪一条路是对了。
“有人来问”:若有人来请法,向他请开示,“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他说,也有,也就是没有。“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可是没有的,就不能是有。亦有就是没有,但是没有可就不是有,你说这究竟是个什么道理?“一切矫乱”:这就是个矫乱的道理,矫枉过正,说得自己也不知道说些个什么。所以我说这是他说醉话。
“无容穷诘”:无容,你不能和他讲道理的,这个样子怎么办呢?就是我那个办法,你打他两个嘴巴,看看他还说是有、是没有?你这么打他一个嘴巴,他若说:“你怎么打我?”“你没有嘛!我打你也是没有啊!”还有那个办法,你拿刀把他杀了说:“嘿!杀了你。”看看他有没有?这无容穷诘,就是不可以和他讲道理,没有道理可讲的,也不要问他了。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因为上边这四种矫乱的虚无,这种虚无飘渺的道理,讲得无有是处,讲这个没有真实的道理,“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外道。为什么叫他外道?就因为他那个理论不正确,邪知邪见,所讲的道理,都不是究竟、不是彻底的。“惑菩提性”:那么就把这个真正的菩提觉道给迷住了,给遮盖住了。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42)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个就叫做第五种外道四种的颠倒性,就是前边那四种。
第一种就说他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第二种,你无论问他什么法,他就用一个“无”字来答覆你,一天到晚,旁的字他不说,就说无、无、无。有人和他一讲什么话,他就说“无”。你千问万问,他就是无、无、无,千无万无。
第三种就是那个“是”、“是”,你无论说什么,他都说“是”。
你说:“我可不可以做贼?”
他说:“是”
“我可不可以受戒?”
“是”
“我可不可以吃屎?”
“是”
“可不可以喝尿?”
“是”
“你可不可以死?”
“是”
“可不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是”
无论你讲什么,他都“是”,也是千是万是,千万都是“是”。没有一个不“是”,他这个“是”就是有。什么都是有,一切一切都是有,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就是现在讲的这一个,他又说亦有亦无,有就是无,无又不是有,究竟这是个什么道理?他就讲这种道理——这四种矫乱的性,不清楚、颠倒性、矫乱,“不死矫乱”:他这个道理讲得是矫乱、不清楚。
“遍计虚论”:他遍计虚无。以前讲过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种道理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什么是遍计执性呢?就是好像晚间,没有什么月光,在地上有一条绳,你看见这一条绳,本来这是一条绳,但是你怀疑,“噢!这是不是一条蛇?”这就叫遍计执性。根本不是蛇,它是一条绳,你就妄加计度,说它是一条蛇。
又好像晚间,看见一棵树的黑影,或者一株花的黑影,没有月光,你出去,突然间见这么一个黑影,“噢!这是个鬼吧?”本来是一棵树
或者晚间看见一只狗,你就“噢!这是不是狼呀?是不是老虎呀?”就生出这种遍计执性。结果你看清楚了,噢!这原来是只狗啊!不是狼,也不是老虎。这原来是只狗,这就是依他起性。因为你依照这狗,你就生出一个遍计执性。原来是只狗,那狗是个什么呢?狗就是一般的畜生,因为你有遍计执性,就以为它是狼、是虎啊,或者是个什么妖怪。那花草树木,也都是这样的。
那么这条绳,你以为是蛇,你看清楚了,原来是一条绳,这就叫依他起性。这条绳是什么做的呢?是麻做的,这麻就叫圆成实性。怎么叫依他起性?麻可以造一条绳,这叫依他起性。依着圆成实性而起这个依他起性;这依他起性,然后你看不清楚,认不明,就生了一种遍计执性。
现在这个外道,他也根本不是这样子,他就生出一种遍计执的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在这个定中,这一切修定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坚固他这一种定力,“魔不得便”:因为他坚固定力而有正心,所以魔王就没有办法了,魔术已穷。虽然魔术已穷,可是他心里又生出来自心的魔。这自心魔呀,是最不容易降伏的。
他“穷生类本”:穷这一切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他观看十二类众生,幽隐而清轻的这个本性,这个本性就是行阴。行阴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微细的动相。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这微细的动相,就像水波浪源源而来,这种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生出来一种计度。什么计度呢?“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就生出这一种死后有相的计度。他认为死后也有相,所以又生了一种颠倒的思想,颠倒的心。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生出这种妄执的这一等人,他或者自己就执著,要坚固自己的身体,他说这个四大之色都是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者见着我自性圆融无碍,十方的国土,都在我这圆融性里边包括着。他就说我有这个色,有什么色呢?有大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者他说这是一种前缘,随着我这么回复,也就是来回来回这么周而复始的。他说这四大之色都属于我的,“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或者是我所依的;在这个行阴中相续,他说我在这个色的里边。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皆计度言”:前边所说这个色和前边的缘,这有四种。他说四大之色都是属于我的,四大之色就是我。又说这个色在我中,我大色小;这个色是小,我是大。又说离开我,无色。总而言之,他这个就是乱讲,讲的都是不合理的,有四种。从这四种,他就计度,“死后有相”:他说死后是有相的。
“如是循环”:他像前边所说这个道理,这么循环,来回来回地转,在色、受、想、行这四个里头,每一个里头都是有四种这样的理论,“有十六相”:所以四四一十六,就分出来有十六种的相。在这色、受、想、行和地、水、火、风之间,他分出有四四一十六种相。根本你就不要问他,这个相是怎么样子分的,它根本就不合理的,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它,因为它根本就不清楚。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此或计”:从这四四一十六相,他看色、受、想、行这四阴,各有四相,这地、水、火、风和色、受、想、行,每一个有四相。所以从这个地方,他或者就计度,“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他说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也永远是菩提;烦恼即菩提,这是不对的。
“两性并驱”:这两种性是并行不悖的。并驱就是并行,并行而不相悖的。“各不相触”:就是并行而不相悖,它们两个是合作的。根本这是不对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他就这样讲,为什么他这样讲?就因为他惑菩提性了。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色、受、想、行这四阴,四四变成十六相,他这样计度,就说“死后有故”:死后是有形相的。“堕落外道”:所以他就堕落到外道里头了,“惑菩提性”:也是迷惑了他本有的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这一种的人就给他取名字,叫第六种的外道。“立五阴中”:在这五阴里头,这说是五阴,实际上就是四阴,这只是举五阴的名字。就在色、受、想、行里边,没有识。“死后有相”:他说人死后还有形相的“心颠倒论”:这个心颠倒不正常,他立这种论。
【佛陀正法网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
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
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